星期四, 12月 21, 2006

懷舊做為前進動力-臺灣戲劇表演家《郵差》

時間:20061217日下午2:30

地點:成功大學成功廳

編導:李宗熹

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,鏤刻下自己的事蹟,在彩色玻璃和石塊上。

-鐘樓怪人

竭盡所能將場景拉回過往,利用動人的故事及技巧來敘事,是自《再會,高雄港的月娘》、《聽見海潮》、《浮浪貢開花》與《郵差》連續幾齣戲看下來的心得。自從流行音樂取材於老歌蔚為風尚,經典戲碼不斷上演,台灣的劇場似乎也吹起一股懷舊風。

不同的是,《郵差》這個原創劇本在這沉潛的年代裡所引發的效應,似乎凌駕標榜實驗創新的那股力量。80年代小劇場運動式微之後,劇場界百家齊鳴一段時期,深耕且築夢踏實的團體在許多劇團中脫穎而出。觀眾的需求終於讓創作者低頭審思,不再伸手向那遙不可及的理想攀爬。

《郵差》是個相當親切的演出,從觀眾年齡層看來,他們鎖定的觀眾群非常明確。年輕人看熱鬧,內行人也可領會出其中的門道。

【劇本】

就趣味性而言,此劇上半場相當成功。結合時事與情節,輔以鋪陳之伏筆。逗趣的戲劇行動包裝了嚴肅的時代背景。空有主幹的神木令人乏味,漫天爬行的藤蔓則流於鬆散。前半場觀戲經驗讓人看見枝繁葉茂的情景,事件交錯堆疊,相當令人期待。

相較之下,下半場的主幹抑止了旁枝的發展,朝向單一事件進行,即郵差和平如何將十八封信一一交到女兒手裡。為配合時事,這些信件突顯不出一位母親對女兒成長期的重要性,反而像無助單身父親哄騙女兒的糖果。

劇本結構至此有些頭重腳輕,分不清此劇的高潮點是個小遺憾。正因如此,觀眾必須從旁枝尋找樂趣,削減了主幹之力道。個人推測感性與抒情是下半場之目的,可惜的是中場休息之後,上半場鋪陳的劇情其解密過程過於輕而易舉,降低對劇情的期待也減少戲劇的張力。

【導演】

上半場節奏很緊湊,郵差和平個人的想像空間是我特別喜歡的一段。從這段短短的戲當中,可看出導演相當熟悉劇場語言與場面調度。投影片的不同呈現方式也可看出導演的細膩與巧思。可惜的是劇中有關上了年齡的角色與事件處理方式稍嫌青澀,這也正是此劇最大的弱點。

但就親和力而言是相當成功的,若要刻意挑剔,只能說深度稍嫌不足,有點搔不到癢處之憾。

【演員】

南部資深演員雖然不多,但是此劇演員的整體表現卻令人眼睛一亮。我相信導演在這方面功不可沒,同樣資歷的演員,在不同團體無法表現如此符合導演期待的精準。

23歲的和平、40歲的和平、軍隊裡的班長與陳明宏是特別亮眼的幾位,但隨著年齡與經驗累積,年長的和平在智慧與行為的表現上似乎沒有顯著的差別,於是雖然使用相當多「角色與其另身」的重疊手法,但這幾位和平看起來不像是同一角色。

女性角色的塑造有些僵化,年輕女子巧笑倩兮,中年女子含辛茹苦,老年女子鬱鬱寡歡,顯然這齣戲裡關於女性的刻畫稍微扁平。

【設計】

舞台很技巧的使用了三度空間,但象徵溝通橋樑的天梯始終沒有發揮作用,有些可惜。背景幕的設計方式相當特殊,平時不會喧賓奪主,但在舞會與投影時發揮相當大的作用。

燈光恰如其份,在幾場戲裡也替劇情達到加分效果,舞會與結尾是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幾個畫面。相形之下,服裝的表現平平,最搶眼的是郵差的制服,不過看完戲後也只對這制服有印象。

過程中不斷令人想起《阿甘正傳》與《扭轉未來》這些電影,感覺這不像是對於郵差工作的辛勞有感而發之創作,而是劇作家選擇的題材。編導個人色彩強烈,將演員代領至專業的境界,導演風格更是凌駕演員特質。

除了明顯易懂的特質,臺灣戲劇表演家這幾年在大環境不利創作的情況下異軍突起,除了不漫無目實驗耍弄深奧理論,從一些小地方讓觀眾覺得這是個有人情味的團體。明信片上貼好的郵票、劇場外之臨時郵局,中場休息時洗手間的疏散,這些細微且貼心的考慮都是他們成功的要素。

Technorati : , , ,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