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月 25, 2012

煙硝中的胭脂味

華納最近發行Woody Allen的電影配樂,聽過之後感觸很多,感動卻少了一些。

他仍是我 最喜愛的導演之一,最近的《午夜‧巴黎》(Midnight in Paris)也剛拿下金球獎最佳電影劇本。但中期的作品,如《那個時代》(Radio Days)、《開羅紫玫瑰》(The Purple Rose of Cairo)、《安妮霍爾》(Annie Hall)、《另一個女人》(Another Woman)、《大都會傳奇》(New York Stories)才是我的最愛。離開紐約之後,他的電影少了一股味道。

但《午夜‧巴黎》仍是部有趣的片,尤其對於資深文藝青年而言。

這張專輯共有兩張CD,裡面蒐集眾所周知在他電影裡出現頻率很高的樂手與樂團,如Banny Goodman, Duke Ellington, Glenn Miller, Billie Holiday, Stan Getz...等等,但我想說的是,在兩年前的一個偶然,發現一網打盡這些音樂的方法。

這篇網誌寫於2009/10/04,裡面有許多景物已物換星移。

-----

我對某個年代歌曲的特殊喜好始於高中,當時在士林賃居,中正路的華僑新村與中山北路五段的幸福街是兩個很重要的地方。昨天看新聞,西歐加油站一 帶財團在炒作房地產,沒多久之後,那裡的商家與餐廳便會消失。

當時我正在牛後與雞首間遊移,功課時好時壞,高中愛念不念整天只期待儀隊、游泳跟電影。80年代那一帶的居民有一股特殊的調調,美軍駐台之後留下來一些淡淡的,說不上是什麼的氣息,在秋天尤其明顯。沒多久便休學,但仍然住在那裡繼續在牛排館端盤子。研究所時上賴老師的課,無意間談起這一帶,發現他也在幸福街租過房子,並且瞭解我說的那股淡淡的氣息是什麼意思。

每個禮拜天晚上,二樓的某棟住戶都會傳來一種音樂,好幾次回家都會聽見這類音樂,抬頭找音源,只看見一扇窗戶與一盞泛黃檯燈,始終看不見裡頭的主人走動。

這扇窗戶與殘破的旋律是唯一的線索,當時我約略知道是爵士樂,往後只能靠運氣在Woody Allen的電影裡、某家餐廳、某個咖啡館或書店零星聽見。

我曾經試著記下一些歌名,並且企圖收集那年代的歌曲,範圍越縮越小,後來瞭解大約是40與50年代的音樂。從一個個Big Band、比較歐陸與美洲、當時歌手,總是覺得還差了點什麼,一直以為是因為蒐集的範圍不夠廣氾的原因。

直到今天才恍然大悟,原來一直在尋找的,是二次大戰的流行歌曲,不屬於特定樂團或歌手,而是一種煙硝中的胭脂味,找了幾十年終於可以明確形容那種感覺。

這也是為什麼之前蒐集了很多樂團或歌手的專輯,從Woody Herman, Glenn Miller, Benny Goodman, Duke Ellington, Sinatra, Fitzgerald 一直到影集 Band of Brothers 中都有一些線索,但一過了二戰之後便覺得有些走味的原因。

於是便在Amazon尋找,沒想到此類專輯早有人蒐集出版,為數還不少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此試聽。我也為此敗 了不少銀兩,幸運的是以後不用再一張張專輯找、一首首歌下載。

如果Miles Davis的知名專輯 Kind of Blue 譯為「泛藍調調」,這類始終不見主人的二樓音樂,便是我一直找尋的「泛黃調調」。
-----

圖片來源:華納音樂